按照华中师范大学争创“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与项目研究需要,华中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任志洪教授研究团队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两名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
合作导师简介
任志洪,教授,博士生导师,第18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咨询业务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中文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在中文权威顶级期刊《心理学报》发表论文10篇。
科研团队简介
任志洪教授研究团队是一个年轻有创造力的团队,现有博士生9人,学术型硕士9人,专业型硕士31人。团队氛围活泼融洽,主要关注心理疾病的智能化干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及作用机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援助等领域,多使用行为实验、随机对照实验、机器学习、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SSCI、SCI和《心理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部级和重点实验室课题等20余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基于十余年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与实践经验,任志洪教授团队迅速协同搭建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并被教育部冠名为“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平台联合海内外多个国际级、国家级心理咨询与治疗学(协)会和机构,组织管理全国4000多名心理咨询师,夜以继日地为受疫情影响的全国(含港澳台)公众、海外华人华侨及留学生提供每天24小时的免费网络心理援助。两年多来,平台呼入超过130000人次,心理援助有效地缓解了疫情对广大民众的负面心理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1:智能化心理干预
任志洪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心理疾病的计算机化干预的学者之一,主要关注心理创伤、反社会人格、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智能化心理干预系统研发、效果检验和机制探索,提出“自下而上”的认知偏向矫正和“自上而下”的ACT干预相结合的干预模式,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干预效果。
方向2: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社会心理干预与重建
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整合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将传统和网络化心理干预与社会心理重建相结合,关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社会公众心态的发生发展规律,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社会心理干预与重建模型、具体内涵及作用机制。
基本条件
根据工作需要,现拟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
1.具有心理学、精神医学或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于2022年12月前(可提前半年)进站,进站之前需获得博士学位;
2.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扎实的研究方法知识,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3.能够熟练使用中英文写作,进行研究报告和学术交流;
4.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5.身心健康,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岁。
岗位职责
1 协助团队开展课题研究,能独立完成承担的研究内容和论文写作;
2 协助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科研工作,为相关课题提供有力支持;
3 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并参与科研基金和科研项目的撰写;
岗位待遇
1.博士后工作期间岗位综合年薪不少于18万人民币/年;
2.提供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子女按华师教职工子女待遇办理入园(附属幼儿园)、入学(附中、附小),享受一流基础教育资源;
3.博士后进站后可认定助理研究员资格,在站满2年后可委托学校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博士后出站后可参加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岗位竞聘,达到条件者,可被优先录用;
5.博士后合同期限为2~3年。
申请方式
有意者请将如下材料发至联系邮箱ren@ccnu.edu.cn, 邮件请注明“姓名+博士后应聘”,审核后另行通知后续事宜,申请材料包括:
1.详细的个人中文简历(包括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主要研究成果、曾负责或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等);
2.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材料(发表论文、所获相关荣誉与奖励等);
3.个人的研究兴趣及受聘后的工作设想和目标。
联系方式
联系人:任志洪教授
电子邮件:ren@ccnu.edu.cn